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天敌 >> 伯吉斯寒武纪页岩,一个小采石场,152
既然进化是生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秩序的根源,我们希望分类系统能适得其所,很好地体现它。通过逐级分类,就有助于达到这一目标。这一系统能容纳很深的内涵范畴,可以清晰地体现生命之树的拓扑结构——小枝聚在一起成为树枝,树枝一起成大枝,大枝连树干。(就如人与猿和猴子聚在灵长目之下,灵长目动物和犬在哺乳动物之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脊椎动物之下,脊椎动物和昆虫在动物之下,诸如此类。不过,既然林奈等在达尔文之前的生物学家也使用逐级分类系统,进化就不是这一系统可以体现的唯一秩序根源。
但是,以分化为形式的进化,确实可以被解释为从共同的祖先类群开始逐步分枝的过程。而形成的拓扑结构,唯有逐级分类系统体现得最好)现代分类学认同七个基本层次,从种(被认为是不可再低的基本进化单元)到界(内涵范畴最深的群组),从低到高,依次为——种、属、科、目、纲、门、界。最高一级是界。在这一级,最早被认为只有动物和植物之分。过去的学校里教的,是分为动物、植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现在,这些被更方便,更准确的五界系统取代,即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mmalia)、真菌界(Fungi)(三者皆为多细胞生物)、(具有复杂结构的单细胞生物的)原生生物界(Protista)〔或原始有核界(Protoctista)〕、(没有细胞核、线粒体及其他一些细胞器的单细胞生物的)原核生物界(Monera)(细菌和蓝藻)。下一级是门。
门是界以下的基本区分单位,它体现了同一类群的基本解剖学构型。例如在动物中,具有相同典型特征的最大基本类群被定义为门,像海绵、“珊瑚虫”(包括水螅型的珊瑚虫和水母)、环节动物(蚯蚓、蚂蟥和其他海洋多毛类动物)、节肢动物(昆虫、蜘蛛、龙虾等)、软体动物(蛤、蜗牛、鱿鱼)、棘皮动物(海星、海胆、沙钱)、脊索动物(脊椎动物等)。或者说,门代表了生命之树的骨干。
本文探讨的是动物界的早期历史,议题集中在门类的起源、最初的数量,以及门类之间的差异程度,我们要问的是有关我们动物界组成的最根本问题——如今地球上的动物有多少个门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一,因为这个问题包含了一些主观因素。(物种是自然的基本单元,生命之树末端的小枝是客观的,但树枝要多大才算得上是大枝条?)尽管如此,我们达成了一种共识,门类的体量要大,易区分。大多数教科书认可的动物门类有20~30个,现在最好的分类纲要列出的有32个。
那是一本专门定义和描述门类的书,它估计的数目比其他的要多。动物的门类,除了上面已提到的7个类群,还有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即扁形虫,包括在实验室常见的涡虫)、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双瓣壳无脊椎动物,常见于古生代化石中,现在已很稀少)、线虫门(Nematoda,蛔虫一类的动物,身体不分节,虫体通常细微,大量存在于土壤之中,也有一些是寄生虫)。专门用这么大的篇幅解释,用意何在?
再看看伯吉斯页岩,大家很快就能归纳出来——在伯吉斯页岩,区区一个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小小采石场,15~20类动物之间的差别如此之大,与如今的动物天壤之别,以至于每一种都能成其为一个门类。给予单一物种如此之“高”的地位,我们有所犹豫。按传统,要发生数以百计的物种形成事件,而且每一次都要产生一点显而易见的差别,最终结果才能形成一个门类。
所以,如果没有大量周而复始的物种形成事件,没有集聚极其丰富的多样性,这样一个类群的解剖学构型就不足以达到卓尔不群的水平,该类群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以这种惯常观点为标准评价,伯吉斯页岩动物各自单独成一门类的理由,要么不对,要么不充分——一个仅包含一种或几种物种的谱系,其趋异程度远远不足以被认定为一个门类。但是,quefaire?——该怎么办?伯吉斯页岩动物的15~20种构型之所以各成一门,是因为其解剖学结构的独特性。我们必须承认这一非同寻常的事实,不管最终决定给它们什么样的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