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生活环境 >> 号称珊瑚杀手的竟是派大星
珊瑚从广义上讲是珊瑚虫及其分泌的碳酸钙骨骼的组合体,狭义上讲就是珊瑚虫,是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的一类动物。珊瑚的碳酸钙骨骼不断堆积形成了珊瑚礁,由于颜色多样、形状各异,使珊瑚礁呈现出五彩斑斓、摇曳多变的姿态,把海底营造得美轮美奂,有海洋中的“热带雨林”之美名。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种类最丰富且数量最多的生态系统,珊瑚就像一个充满艺术感又热情、宽容的房东,把居所建造得美丽又舒适,吸引了海绵动物、贝类、甲壳类、棘皮动物、鱼类和爬行动物等众多海洋生物到此安家落户,给珊瑚礁带来了勃勃生机。生机盎然的珊瑚礁,生物众多,总有一些破坏分子要破坏和谐的家园。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人物”——长棘海星(Acanthasterplanci),它可算是珊瑚最大的敌人。
这就是著名的“魔鬼海星”,棘冠海星,多分布在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体表长满细长尖刺很硬,刺有毒性,是一种有毒的动物,人被棘冠海星刺后剧痛,并且会持续很久。棘冠海星会吃珊瑚虫,造成珊瑚白化死亡,破坏珊瑚礁海岸,有“珊瑚杀手”之称。长棘海星的个体较大,成体为25~35厘米,最大的可超过70厘米;有8~21个腕,通常为13~15个,年龄越大腕数越多,腕的顶端有感光的眼点;颜色主要有红色、橙色和紫色等,与其食物的颜色相关;棘皮上的刺大、尖锐且有毒,毒素对人和其他海洋生物均有毒害作用。
如果有人不慎触碰到它们就会被刺中毒,其毒液为蛋白类毒物,具有神经性毒性。轻度中毒者会出现瞳孔缩小、鼻涕与口水增多、剧烈头疼、呼吸不畅及怕光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大小便失禁、重度痉挛,甚至呼吸麻痹等情况。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海洋中,数分钟的呼吸麻痹足以致人死亡,所以见到它们时一定要避开。既然长棘海星是珊瑚的敌人,那么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捕食长棘海星为生的法螺(Charoniatritonis)自然就是珊瑚的朋友了。一般情况下,海星会以贝类为食,但法螺却可以逆袭,捕食长棘海星。因此,法螺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大的作用。
除法螺外,大西洋大法螺(C.variegata)也可捕食长棘海星。此螺跟法螺同属,体形也较大,壳长约25厘米;外形与法螺相似,螺肋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外唇有镶黑边的短刺,内唇有黑白相间的斑纹;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印度西部及毛里塔尼亚等地。法螺和大西洋大法螺的嗅觉系统都比较发达,可靠气味猎食。追杀长棘海星时,二者均会从头部伸出带齿舌的捕食器卷缠住海星,并用身体重量死死压住长棘海星,让其无处可逃。随后,它们会慢悠悠地将捕食器伸进长棘海星腹面的口盘内,用其犹如锉刀般粗糙的舌齿将海星刮扯成微小的碎片吞入腹中,令长棘海星无法重生。
由于法螺花纹艳丽、体形庞大,成为收藏者眼中的佳品,更是受欢迎的工艺贝之一,因此被人们大肆采集。在这里,我们呼吁保护法螺,停止捕捞、食用及售卖法螺,进而保护珊瑚礁。好在我国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法螺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长棘海星生命力顽强,就算切断其腕足或切成数块,依然可以成长为完全体。我国通常采用人工捕捞法来消灭它,潜水员潜入水底搜寻、装袋、上岸晒干,然后填埋或者焚烧。但处于暴发期的长棘海星数量庞大,晒干填埋的方法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如今,世界各地科技人员正在积极研究更多控制长棘海星数量的监控计划和新方法,期望有朝一日可以缓解长棘海星暴发对珊瑚礁的破坏,构建和保护一个美丽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长棘海星虽然不能吃,还有毒,又破坏珊瑚礁,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的毒素提取物对哺乳动物、鱼、昆虫等致命,却可抑制某些病毒和人类肿瘤细胞的活性,具有抗菌、抗癌、抗炎、镇痛、抗病毒、抗凝血、降血压和抗衰老等效果。当然这些功效还在研究阶段,没有实际应用,却也未来可期。由于具有毒性和对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人们会定期下海捕捞并掩埋、销毁长棘海星,如果能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就能变废为宝。
人类造成了海洋污染和过度捕捞等诸多问题,使海洋不时暴发各种危机。希望人们能够尊重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海洋。转载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是出于传播更多资讯的目的。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