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生活环境 >> 海星肆虐,捞都捞不完,青岛蛤蜊海蛎子养殖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鑫鲍福玉王洪智
“愁死人了,蛤蜊养殖海域遍地都是海星。”看着被打捞上来的海星,养殖户王先生愁眉不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计其数的海星突然入侵胶州湾红岛附近的海域,吞食养殖基地的蛤蜊和海蛎子,养殖户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只好雇人雇船进行人工打捞,采访中不少养殖户表示他们损失惨重,如果任由海星肆虐,贝类养殖可能陷入困境,据介绍,去年就发现海星大量出现在胶州湾海域,最近一段时间海星突然增多,目前海洋渔业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此事。
反映:海星“丰收”,数十艘渔船打捞忙
“胶州湾海域出现了大量的海星,养殖基地的蛤蜊和海蛎子都被吃掉了。”3月11日上午市民荆女士向本报反映了此事,据荆女士介绍,最近半个月以来,在胶州湾红岛海域出现了大量的海星,不计其数的海星进入养殖基地,所到之处,蛤蜊和海蛎子都遭了灾。“现在海星很多,每天养殖户都在雇船雇人进行打捞。”
3月11日上午,在青岛市红岛一渔港内,多辆大货车停在海边,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将渔船上新打捞上来的海星称重装车。“这海星个头真不小,价格再给高一点吧。”一名养殖户对收购商说。据介绍,现场海星的收购单价4元多钱一斤。中午时分靠岸打捞船只络绎不绝,数十艘渔船正在卸海星。
半岛全媒体记者注意到,这些海星个头大的直径有十五六厘米,每一艘渔船的船舱内都装满了紫黄相间的大海星。船上的人将海星装进一个个的塑料筐内,之后和岸边的人接力抬到货车边,收购商将海星进行称重,然后再由工人装入货车。因为海星太多,为了方便,有的养殖户直接动用大吊车,将一网一网的海星吊上岸边。
无奈:日捞数万斤,养殖户却犯愁
打捞上来的海星很多,前来收购的大小货车也不少。“现在来看,海星不愁卖,来收购的不少,有的一个商贩就要一万斤。”现场养殖户王先生告诉记者,码头上共有四五十艘渔船打捞海星,每艘出海捕捞海星的船只,一般配备有三名潜水员,船上还会留有人员配合。“打捞海星的海域一般五六米深,海水虽然不是很清澈,但是白天光线好时,潜水人员可以在水下找到海星,一天一条船能打捞四五千斤。捕捞人员一般在早上出海,四五个小时就返航,基本可以满船。
“对于我们养殖户来说,海里出现这么多海星,根本高兴不起来。”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海星主要分布于海底沙地或礁石上,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鲍鱼、海胆、螃蟹和海葵等。海星的经济价值较小,但对贝类养殖业十分有害。“自己在海中养殖海蛎子,因为海星喜欢吃海蛎子,导致自己损失很大。海星对海蛎子、蛤蜊、海螺等食物特别感兴趣,它会将海蛎子等整个包住,然后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海蛎子溶解,之后将它吸收。”
码头负责人赵先生说,青岛有个养殖户去年养了好几百亩蛤蜊,放了好几车蛤蜊苗,“一车苗就得三四十万元,今年该出蛤蜊了,但是蛤蜊却被海星吃了。”靠东边的养殖区域海星少一点,西侧靠近胶州的区域多一些。“这是近十几年来,海星出现做多的一次。把这片海域吃完后,再转移到其他区域。”
据介绍,去年秋天的时候,养殖户们就发现海星数量大增的迹象,当时海星个头很小,直径五六厘米。这些海星要捕捞上岸,需要潜水下去捡拾。养殖户们也找专业的捕捞人员来潜水捡拾,捡一斤就要支付3元钱,一天能是捡个两千来斤,养殖户需要支付五六千元,“根本拾不起”。“现在天冷水凉,潜水员不是本地的,都是从东北那边过来的,一条船一天能打捞四五千斤海星。”。
讲述:海下布满蛤蜊、牡蛎壳
“我们损失可是太大了!”在码头上,一名养殖户告诉记者,这些海星的破坏性特别强,就跟地上的蝗虫一样,在海底所到之处,养殖的蛤蜊、牡蛎所剩无几,而他雇佣的潜水员告诉他,养殖区下面的海底上布满了大量的贝壳,损失惨重。“海星的数量控制不住,我们就不敢再往海里撒苗,后面收入都成了问题!”他无奈地说。
“我包了几百亩就是为了养海蛎子挣点钱,这么一弄几乎全赔进去了!”养殖户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前前后后投入了多万元,让海星这么一弄说不定血本无归。“雇的船捞海星,一天一艘船就得元!”王先生无奈地说,但是现在海底的海星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几乎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么下去什么时候能抓完。”
发愁:潜水捡拾成本高,见效慢,养殖户盼解决
赵先生表示,面对海星泛滥的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地笼网。“现在我们希望使用地笼网,海星都钻进去了,清理起来快,如果靠找人潜水来捡拾的话,一年也拾不完,等拾完了,养的海蛎子、蛤蜊等也都被吃没了。”
目前,海里到底有多少海星,养殖户们无法估量,具体造成多大损失也不好说。
“抓海星也要看天气,风浪大的时候也不能去抓。”养殖户牟先生告诉记者,抓海星看天行事,如果天气不好或者海水太混都会影响视线,会对抓海星带来很大的不便,看着养殖基地这么多的海星,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更让人发愁的是海星源源不断入侵。
专家:贝类“美食”引来海星
这些海星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养殖户表示去年就有了,怀疑是海星为了养殖基地贝类一路过来的,具体的他们也说不清楚。
11日下午,记者咨询了相关专家,专家告诉记者,由于胶州湾海域有蛤蜊、鲍鱼等贝类食物,这些都是海星的美食。专家表示,这些海星属于冷水类,它们原本生活在深海海域,今年的水偏凉,这些海星就从深海水域一路过来到了近海水域,去年冬天海星比较小,随着海星越吃越大就到了如今的局面,胶州湾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贝类生长,给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如果温度过高的话这些海星就会跑掉,海星吃海蛎子还不是严重,因为海蛎子壳比较大比较厚,海星最爱吃的就是蛤蜊,蛤蜊从小到大都能被海星吃掉,海星天敌比较少,处于浮游阶段一些鱼类是他们的天敌,随着海星的成长他们的天敌越来越少,造成了海星大面积出现。
犯难:对付海星只能靠“抓”
对于如何应对这些突然出现的海星,渔业专家也表示,目前来看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由于海星几乎没有天敌,只能通过这样的一些“笨办法”把海星捡出来。
比如对于近海的海参养殖户,组织他们直接把海星捞出来,而滩涂养殖户,就组织潜水员下海去打捞。此外,海星可以移动,在海里的位置并不固定,而且一个涨潮就能移动很远,所以很难控制其发展。
而对于养殖户提到的能否暂时用“绝户网”、“地笼网”应对这些海星,工作人员表示,渔业法有明确的规定,是不允许使用这种网的。对于眼下的情况,他们也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到了专门设计捕捞工具对海星进行捕捉。
说法:经济价值较小、难对付,并不是人人都能吃
“海星虽然能吃,但是含的胆固醇比较高,也不能多吃。”现场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虽然海星能食用,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氨基酸等常规物质,但是胆固醇含量相对比较高,在他看来,吃多了也不是太好,本地人很少食用。
据了解,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它的天敌(一些鱼类)只摄食其幼体,海星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一旦长大,将很难对付。海星还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如果将其撕烂扔到海里,其被撕成块的肢体会在短时间内生出触角,变成多只海星。
海星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咸味和浓郁的鲜味,而且其中还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海星比较常见的吃法有:清蒸、煮食、蒸蛋、煲汤等。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吃海星。海星富含异种蛋白成分,食用海鲜过敏者也应当慎吃海星,消化功能差者不宜过多食用,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进展:已经将情况反映至主管部门
记者随后联系到城阳区海洋发展局,渔业管理科相关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相关的情况。工作人员表示,从去年年底,他们就已经接到了养殖户反映,海星数量快速增长,上级主管部门获悉此事后,也专门派出专家到红岛进行了调研,主管部门也已派专家跟进处理相关问题。
声音:海星综合开发利用,治标还要治本
海星是一种棘皮动物,由于其形状像五角星而得名,它们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体扁平,多呈星形。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有的多达50条腕,海星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底沙地或礁石上,海星是一种贪婪的食肉动物,它的主要捕食对象是一些行动较迟缓的海洋动物,如贝类、鲍鱼、海胆、螃蟹和海葵等。
采访中养殖户们表示,希望有关专家给他们支招,寻找“克星”的办法。3月11日下午,记者就此采访了青岛市政协委员、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主任王可锋,他告诉记者,随着各种环境变化会出现一些的问题,我们应该有及时应对的策略,更重要的是我们有50%以上的海洋科研力量,我们的国家实验室海洋所黄海所都在青岛,那么是否可以建立一个联动机制呢,处理类似的海洋特殊事件,能够让我们科研院所和企业形成一个良性沟通,既保护了我们的碧海蓝天,又让养殖户在过程当中不犯愁,还可以让科研机构能够转化成技术,一般来说突发之前会有N多次的预警,是否有一个海洋灾难或者海洋这种情况泛滥的预警机制,一旦发生类似情况检测到可第一时间告诉养殖户,总之治标还要治本,寻找海星在食物、药物、肥料等价值,把科研成功转化成企业利润是关键,构建青岛作为世界海洋中心城市美丽风景线。
链接:西海岸曾现“海星成灾”
海星泛滥对养殖户构成威胁的现象不是第一次发生。年7月,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山嘴海域后湾鲍鱼池的10位养殖户曾反映,数以万计的海星突然入侵鲍鱼池,大量鲍鱼被吃掉,他们一天捞出上百袋海星也无济于事。“我活了几十年了,还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海星!”养了30多年鲍鱼的管先生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海星一般都出现在深海里,在浅海出现这么多的海星,还闻所未闻。
当时,半岛全媒体记者目睹了海星吃鲍鱼的“惨烈场面”。专家介绍,一般来讲,海星自己会移动,如果突然大量出现,可能周围有什么吸引他们的美味食物。海星吃了鲍鱼等可口的食物后,会在附近大肆繁殖,如果不及时清除后果将难以想象。也有学者表示,不排除海星群原有的生活环境食物链被破坏,从而转移到这里的可能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