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形状 >> 18年,潜海上万小时,只为守护那片珊瑚海
带着对城市和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每季采访7位追逐梦想的人
记录他们的生活主张与方式
求证自己,探寻未知
本期嘉宾——护“礁”人李秀保
04:3304:33
李秀保:海南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理事;入选南海名家(青年人才)和海南省领军人才等。
近几年,随着海洋环保越来越受到重视,一直低调从事珊瑚礁生态学研究和保护工作的李秀保,突然成了媒体聚焦的对象。“我一个做研究的,从来不觉得自己能说会道,没想到现在却经常跟媒体打上交道。”
今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整版刊发李秀保的耕耘历程,让他和他守护的那片“珊瑚海”更被人熟知。
“我觉得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如果有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珊瑚礁,也一起保护珊瑚礁,会事半功倍。”
研究珊瑚:从实验室走向广阔海域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约占海洋面积的1/,为1/4的海洋生物、1/3的海洋鱼类提供庇护繁衍之所,珊瑚礁形成的奇观,被称为海底的“热带雨林”。不仅如此,珊瑚礁还扮演着“海岸卫士”的角色,对海岸防护起到重要作用。
年,从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后,李秀保进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就读研究生,开始了对珊瑚礁生态学的研究。一次机会跟着导师去三亚,第一次下水之后便震惊了,“水下的珊瑚礁太漂亮了。”
年,李秀保在西沙群岛海域看到肉乎乎的肾形真叶珊瑚、仿佛冒着泡的气泡珊瑚、千枝散开的海底柏柳珊瑚等珍稀珊瑚物种。见到这种斑斓景象,李秀保形容自己“太幸运了”,同时守护脆弱生命的责任感被激发了。
年开始,为了更近距离研究珊瑚,李秀保入职海南大学,一边教书,一边在海南多处海域进行科考和培育珊瑚。
来到海南后,李秀保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海域做研究,带的科研团队规模也越来越大。每年珊瑚虫排卵繁育的季节,李秀保都会带着科研团队,到海南的多片海域监测珊瑚生长、修复破碎的珊瑚礁盘、耕耘珊瑚苗圃……
保护珊瑚礁,先求解为什么退化
珊瑚礁过于脆弱、敏感,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污水排放等都能对珊瑚礁造成伤害,但珊瑚礁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珊瑚礁的退化原因以及如何培育珊瑚,成为了李秀保的重要课题。
在海底培育珊瑚的过程中,李秀保发现由于人类过度捕捞鱼类、大法螺导致的长棘海星的大量繁殖,对珊瑚造成损害。
面对困境,李秀保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挽救珊瑚礁。
在李秀保和同行的努力下,海南相关部门发动渔民和潜水爱好者下海捕捉长棘海星,保护珊瑚。并通过人工修复的方式,移植珊瑚10种共多株,修复珊瑚礁面积达到1公顷,让三亚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覆盖率大幅提升。
李秀保研发的火山岩固定珊瑚礁盘等多项珊瑚礁保护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
惊险!浪漫的背后是艰辛
浪漫的珊瑚背后,更多的是艰辛和凶险。
12月的海南,气温骤降,最低气温可降至10℃。有时早上五六点,天还没亮,李秀保就背着几十公斤的下海设备,乘船来到珊瑚礁培育处,一个纵身,跃入海底。海水冰凉,冻得人直哆嗦。但经费有限的李秀保顾不得许多,他要在水下的6个多小时里,完成诸多工作。
先是利用钢筋铁骨打造成一个个人工鱼礁,由于水流阻力,在海底挥动铁锤变得十分费劲,每一下都是对体能的巨大消耗。而他们的海上午餐大多匆忙应付,顾不得休息又需要再次下海,监测珊瑚生长情况、有无天敌入侵等。等到下午三四点,回到岸上后,大家早已饥肠辘辘。这样的事情,李秀保一年要经历百余次。
当被问及有计算过自己的潜水总时长吗?李秀保诧异:“还真没想过,年轻的时候,一年上百次潜水,到现在上万个小时总是有的。”
在下海的过程中,李秀保及团队成员有几次差点遭遇意外。有一次李秀保下潜到三亚某片海域科考,海面上的快艇从他头顶呼啸而过,差点擦到头皮。
幸运的是,在李秀保和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珊瑚礁的研究、保育、恢复,让珊瑚的生长都有了向好之势。
对于李秀保和正在从事珊瑚礁保护的人来说,修复珊瑚礁是一件漫长而复杂的事,他们能做的就是倾尽全力,剩下的交给时间。
我们共同探寻城市与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