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形状 >> 海羽星再说一遍,我不是毽子,也不是海草
广袤无垠的海洋,孕育了无数奇特的生灵。最近,一种翩翩起舞的海洋生物又成为了“小小网红”。
视频中,它们舒展着周身的“手臂”上下摆动,摇曳多姿,简直可以称得上是“海洋舞蹈家”。
正是因为像羽毛一样轻盈的样貌和姿态,它们被赋予了“海羽星”(featherstar)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前世今生。
海羽星的家族历史
海羽星,又名海羊齿,通常是指棘皮动物门、海百合纲、海羽星目(Comatulida)的一大类生物,多数生活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温暖浅海。
说起棘皮动物,大家最熟悉的一定是海星了。然而就演化顺序而言,海星只是棘皮动物家族中的后辈,真正的前辈其实是看起来最不像动物的海百合。
有柄的海百合早在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海百合就已经在原始的海洋里出现。当时的海百合几乎都是靠身体下方的长柄将自己固定在海底的沙石上,伸出腕足滤食为生。
而后,在距今约2亿年前,一些海百合家族的成员似乎不再满足于固定一处的生活,它们退化掉了长柄,开始漂流之旅,浪迹天涯。
事实证明,它们的尝试是成功的,这些成员的后代演化到今天,便是海百合家族最繁盛的一支——海羽星。
海羽星的“枯燥”日常
现存已知的海羽星大概有多种。除了没有长柄,它们的形态与普通海百合并无太大区别:整体呈花萼状,身体四周长有数量不等的腕足——少则5只,多则上百只。
每个腕足上有又分生许多侧腕,侧腕上又分生许多管足,管足上长有吸盘。固定在海底的海百合看上去十分繁茂,难怪人类长期把它们错认成植物。
海羽星看似脱离了海底的束缚,来去自由,其实并非如此。它们的运动能力非常有限,基本无法靠摆动腕足游泳;它们的移动大部分是靠水波或海浪的推动漂流,或者通过腕足上数以千计的吸盘在礁石的表面缓慢爬行。
从远古以来,鱼类就是海百合类的主要天敌。海羽星进化出移动能力可能主要就是为了躲避鱼类的攻击,但它们的移动距离一般较短。
从大量化石资料可以得知,海羽星一直也没有逃脱鱼类的欺凌,经常伤痕累累。
海羽星仅仅把运动能力作为一种辅助,它们还是更喜欢找到一个安全的地点长期驻扎下来,往往数月之久都不会离开。
白天的海羽星喜欢躲在岩缝中,将腕卷曲成休息状态;晚上则会爬出来,附在角珊瑚或者礁岩上,伸展腕足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
看来,这些“海洋舞蹈家”的真实生活不是那么有趣,还有几分“枯燥”。
海羽星的生存技巧
海羽星虽然体型纤弱、天敌众多,但是它们却经受住了2亿年沧海桑田的考验,足以说明其生命力之顽强。那么,这些从远古而来的“活化石”究竟有哪些生存技巧呢?
首先要提到的是它们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大家可能听说过,海星拥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不仅切断的腕足能够重新长出来,甚至断腕上都能长出一只新的海星。
海星的再生能力,来源BBC海羽星同样具备这种能力,即使失去大部分腕足,甚至失去内脏器官,它依然能生存,并且可以在几个星期内复原。
科学家们甚至难以确定海羽星的寿命,它们的身体似乎可以一直重复损伤—再生,永无止尽。
海羽星在面对天敌时常常会主动断腕,弃卒保帅。断掉的腕足还会继续摆动,吸引敌害的注意。在外界条件不适宜的情况下,海羽星会暂时停止生长,等到环境改善之后再继续复原。
海羽星的繁殖能力也不容小觑。尽管身体结构简单,它们却使用采用雌雄异体的有性生殖方式。
受精卵在体内大量成熟后,通过腕足的破裂排出体外,并附着在体表发育为幼体。海羽星的幼体上可以见到海百合类的长柄,随着个体成熟逐渐消失。
最后,一些种类的海羽星还进化出了毒性,让天敌难以下口。和海葵相似,有毒的海羽星成为了许多小型海洋生物的庇护所,它们互利共生,一同在海洋中漂流。
由于生活在浅海,海羽星的生活环境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今很多种海羽星的生存空间都在缩减,种群数量下降,一些种类的海羽星已经被列入当地的濒危物种名录。
希望我们能真正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能保护好这些美丽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