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

海星转场,在红石崖养殖区扎堆

发布时间:2023/7/24 14:24:55   

本文转自:半岛都市报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青岛打响海星“歼灭战”。7月3日下午,在胶州市营海码头,一艘海星捕捞船缓缓靠岸。养殖户胡大山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前往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的指定范围打捞海星,一趟下来打捞海星斤左右,已经达到船的安全载重上限。此外,与去年在胶州湾东部集聚分布不同,今年海星出现转场趋势,扎堆胶州湾西部的红石崖养殖区。指甲盖大小蛤蜊苗被吃记者在营海码头看到,打捞上岸的海星中夹杂着不少蛤蜊壳,其中很多只有食指指甲盖大小。“这些都是蛤蜊苗,里面的肉被海星吃掉了,只剩下壳。”胡大山告诉记者,一只海星一天一夜可以吃掉十几个蛤蜊苗。“我的蛤蜊苗是四月份播的,没想到一个月后便遭遇海星爆发,现在三分之二都被吃掉了。”胡大山说,他今年一共养殖多亩,每平方米撒苗~粒,目前平均下来每平方米仅剩下~粒,经济损失近万元。与往年不同,今年胶州湾贝类养殖区域敌害生物呈现出不少新特点,除了海星,还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而这两种生物都可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有着多年贝类养殖经验的宋先生告诉记者,今年春天,他在自己养殖的扇贝吊笼中发现大量海星,导致几乎绝产。让他感到诧异的是,扇贝养殖筏架悬浮在海面以下三四米,并非滩涂底部,而且吊笼网眼非常密实,密度堪比蚊帐,但即便如此还是遭到了海星侵害。他猜测,海星在吊笼内产卵繁殖,而这也意味着对海星的防范范围不能只集中于养殖滩涂底部,而要更加立体化。目前,他已经将这一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海星扎堆红石崖养殖区6月中旬开始,胶州湾红石崖、营海、红岛、流亭等海域贝类养殖区内海星增多,并出现一定数量的经氏壳蛞蝓。接报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邀请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先后到西海岸新区红石崖街道、胶州市营海镇、城阳区红岛街道实地调研,并组织出海潜水采样调查。“我们在胶州湾设置了四个取样点,对海星密度进行统计分析。”青岛市海洋管理保障中心副主任韩兵介绍,统计显示,红石崖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5~20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7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且海星规格较小,腕长5厘米以下的占88%,不具有经济价值。记者了解到,与去年同期在胶州湾东部集聚分布不同,今年海星扎堆胶州湾西部的红石崖养殖区。而对于海星为何“转场”,相关专家正在进一步跟进研究之中。日夜不停出海处置海星针对当前已对胶州湾贝类养殖生产造成危害且有蔓延趋势的“海星大军”,及时采取处置措施,保护贝类养殖户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据介绍,在对胶州湾贝类养殖区海星分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统计后,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划定海星处置区域,经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我们这艘船打捞一网大约需要30到35分钟,一次可以捕捞三网,一共打捞上来海星大约斤。”胡大山告诉记者,当天他们出海通过底拖网方式捕捞海星,三网共处置面积大约4亩,约平方米。事实上,海星处置面临不小挑战,以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为例,面积预计超过亩。此外,海星繁殖能力极强。“一条船肯定不够,我已经上报相关部门,再增加2至3条小船,前期争取突击处置海星。”胡大山说,只要天气条件允许,他们准备日夜不停出海进行海星处置作业。对于捕捞上来的海星,将通过阳光高温彻底杀死后进行处理。即便如此,乐观估计也还要十几天才能清理完毕。计划建立爆发预警体系“今年一定数量的蛞蝓是第一次出现,成因目前尚是谜团,无论海星还是蛞蝓,大规模出现的原因,仍在研究当中。”韩兵介绍,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将组织相关专家加强对海星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海星爆发预警体系,进一步保障胶州湾贝类养殖安全。地笼和拖网都是管控网具,作为一种被动采取的处置方式,如何保障清除海星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养殖海域造成影响?据介绍,底拖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7月20日,地笼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7月31日。不过这个时间并非一成不变,而会根据海星危害程度进行动态调整。“我们会实时跟踪调查,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53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