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天敌 >> 牡蛎是固着型贝类,除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外
牡蛎的生态习性
牡蛎是固着型贝类,除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外,一经固着后终生不再脱离固着物。牡蛎一生只有开壳和闭壳运动,且运动时只限于右壳上下挪动。牡蛎通过贝壳运动进行呼吸、摄食,生殖.排泄和渡过不良环境。
1.群聚习性
自然栖息或人工养殖的牡蛎,都呈现各个年龄的个体群聚而生的状况,在固着基上互相堆积。随着生长相互拥挤,向上或向外伸展,贝壳不规则。群聚生活的牡蛎可形成蛎礁、蛎山,靠近航道的会妨碍航道。利用牡蛎群聚习性,可以进行高密度养殖。
2.分布
牡蛎的种类很多,分布范围广泛,除了寒带的某些海区外,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亚寒带均有分布,几乎遍及全世界。
(1)水平分布
褶牡蛎适应能力强,在我国,从热带至亚寒带沿海均有分布,且多生活在潮间带。近江牡蛎在我国南北沿海均有分布,但只栖息于河口附近,盐度较低的内湾。大连湾牡蛎为狭盐.狭温性,只分布于黄渤海远离河口的高盐度海区。密鳞牡蛎为广温、狭盐性。
(2)垂直分布
褶牡蛎分布于中、低潮区及低潮线附近。近江牡蛎--般在低潮线附近至水深7米以内最多。大连湾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分布水层大致同近江牡蛎。密鱗牡蛎分布在较深的海区。
3.对环境条件的适应
(1)对温度的适应
牡蛎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在结冰和高温海城都能生存。我国南北沿海的全年水温差别及其显著,冬季北方水温可低至-3C,夏季南方水温较高的潮间带附近可高达40C,这些水温相差悬殊的海水区仍有牡蛎栖息。--般低温对于养殖牡蛎几乎不会引起死亡,过高温度常会导致潮间带牡蛎特别是幼小个体死亡。褶牡蛎、近江牡蛎、太平洋牡蛎和密鳞牡蛎为广温性种类,在-3C~32C范围内均可存活:太平洋牡蛎生长适温为5C~28C,大连湾牡蛎生长适温为6C~25C。同一牡蛎种类,生活在南方的耐高温,生活在北方的则耐低温。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决定该种类的地理分布。
(2)对盐度的适应
各种牡蛎对盐度的适应性不同,是决定牡蛎水平分布和养殖场地选择的主要条件之一。近江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可适应的盐度范围很广,近江牡蛎可在盐度为10~30的河口和内湾栖息,太平洋牡蛎可在盐度10~37的河口和内湾栖息。大连湾牡蛎和密鳞牡蛎对盐度适应范围较窄,一般在25~34的高盐度海区栖息。褶牡蛎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倾向于近江牡蛎,主要分布在环境多变的潮间带。
4.食性与食料
牡蛎是滤食性贝类,以单细胞藻类(主要为硅藻).有机碎屑和微生物为主要食料。幼虫时主要摄食10μm以下的小型浮游单胞藻类和微生物。成体牡蛎的食料主要是单胞藻(硅藻),有机碎屑和微生物。以近江牡蛎为例,其有如下摄食规律。
昼夜摄食率无明显差异:日均摄食16~19h,其余为无规律的间歇摄食;摄食与潮汐无关;高温季节(繁殖期)摄食弱,10C~15“C时摄食最旺盛;温度、盐度、pH值.浊度等对摄食有影响:对食物仅有物理性的选择能力。
5.贝先的运动
牡蛎固着生活后,贝壳只做开、闭壳运动。牡蛎贝壳的运动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种。水温对贝壳运动的影响:低温时闭壳时间较长,高温时开壳时间长:盐度对贝壳运动的影响:盐度低到一定程度,牡蛎闭壳抵御,时间过长牡蛎不得不开口呼吸和摄食时,低盐度海水的侵入会造成牡蛎死亡:海水混浊度的影响:混浊的海水带来许多非饵料物质,沉积于鳃和外套腔,牡蛎为清除其而不断开、闭壳。异性生殖细胞能引起闭壳肌兴奋。光线强弱的影响:牡蛎对阴影反射极为敏感,光线(光照)强度的突然变化会引起牡蛎微闭壳或全闭壳。海水中溶解氧的影响: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贝壳运动约为6次溶解氧为2~3mg/L时,闭壳运动明显不活跃:溶解氧为1~1.5mg/L时,完全停止运动。
6.灾害与敌害
(1)自然灾害
盐度影响渗透压。低盐度海水能造成细胞大量吸水破裂,导致牡蛎死亡。尤其是在盐度突然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牡蛎死亡快,死亡率高。夏季异常持续高温加之牡蛎繁殖后体弱,牡蛎容易大批死亡。冬季过冷也可造成牡蛎死亡。台风不仅影响牡蛎摄食,而且泛起大量泥沙会使牡蛎窒息死亡。夏秋季的赤潮易造成牡蛎大批死亡。
(2)敌害
肉食性鱼类:危害幼蛎和蛎苗。
肉食性腹足类:荔枝螺、红螺、玉螺等危害蛎苗、幼蛎和成体。
蟹类:梭子蟹、缛、青蟹。棘皮动物:海星.海胆。
附着生物:藤壶.海鞘、苔藓虫.海绵、水螅、石灰虫、贻贝等。
穿孔动物:才女虫、凿穴蛤、穿贝海绵等。赤湖生物:原甲藻类、裸甲藻类、夜光虫等。寄生虫:居贻贝蚤、绿蛎舟硅藻、豆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