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种类 >> 科技兴海丨浙江造直升机,能在水下1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何冬健
海洋科技制高点怎么抢?日前,《浙江省科技兴海引领行动方案》为浙江画了一道线——去深海、深蓝、极地等领域去拼。
翻看地图,南至温州苍南,北至舟山嵊泗,其间蜿蜒多变的海岸线,框住2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奠定了浙江海洋大省的底气。
然而,地球科学的海洋、地质与大气科学“三军”当中,浙江“海军”起步较晚,我们只有另辟蹊径。
深海,通常指米以下水深的海域。作为地球上人类最晚认知的世界,幽深的海底,蕴藏着无穷的宝藏,至今仍充满许多科学之谜。
换条赛道竞逐,这一棒,浙江能否接得着?
一
年前,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一部名著《海底两万里》。随着深潜技术发展,“鹦鹉螺号”环游深海的故事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幻想。
在南海水下米,一款可完成停机坪“起飞”、“空中”悬停、原地度旋转等技术动作的“水下直升机”从海底基站起飞,进行海底观测任务。这是浙江大学海洋学院陈鹰教授团队为突破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而研发的重点科研设备。
在科研人员的视野里,海底世界并非荒芜一片,不时见到海参、海绵、海星、鱼、虾等动物。这许多细节,都与《海底两万里》中的描写不谋而合。
“海试的样机形状像飞碟,直径1.5米,以电能为动力,有极强的机动性。扁平状的圆碟设计使机体水平方向的接触面积小,减小运动阻力,增加垂直方向运动的稳定性。”项目组成员、浙大海洋学院黄豪彩教授告诉我,“水下直升机”可降落回海底基站充电、传输信号,实现海底基站间的数据等接驳。
向下,不断向下。就像黄豪彩说的,在深海领域科技,浙江前些年一直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如今到了以科技兴海洋的关键时刻。
海水每加深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力,探索深海,肩负的压力可想而知。
科技兴海,不进则退,我们岂有退却的道理?
二
遥想在轰动世界的地理大发现时期,许多海洋学家企图弄清海洋究竟有多深。他们使用的方法很简陋,人站在船头上,手拿很长的绳索,一端系有锤状的铁块或铅块,当重锤触及海底的一刹那,记下绳索的长度,即为海深。
对于追根求源的科学家来说,这些是不解渴的。生物学家想知道万米深渊有没有生物?地质学家想知道那里有没有矿物和石油?探索自然的奥秘愿望,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理想,亲自到深渊去看一看。多少年来,向深海进军的口号一直激励着他们前进,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年8月10日,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员成为首位在太平洋深海随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最大的感受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越接近于真实。”
在此之前,王春生也曾七次到过这片海域调查,只不过以前看的是海底录像或生物样品,而这次是乘潜水器实时观测。“当我第一眼看到海底的时候,就被奇妙的海底世界震撼了!”
做深海要有试一试的信心。
试一试,试出的是浙江人可下九洋捉鳖的魄力,试出的是浙江人不惧风浪立潮头的勇气,试出的是浙江人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
三
海洋大省向强省的升级,需要科技加持,也唯有科技加持。
深海技术有了,怎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持续引领科技兴海之策?
自五月中旬以来,浙大项目组一直在舟山黄金湾水库展开湖试联调,进一步深化“水下直升机”技术。“通过试验,进一步提升了水下直升机的自主作业稳定性,丰富了水下直升机的作业能力,为后续应用及产业化奠定基础。”黄豪彩说。
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未来突破深海探测关键技术,要以建设“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为导向,研发软体机器人、无人/载人深潜器、水下直升机、海底原位智能监测站、深海探测作业装备等水下载具和智能装备,攻关重防腐涂料、浮力材料、耐压结构材料等深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提升高强耐蚀紧固件、海水阀、船用液压马达等海洋装备关键基础件制造水平,构筑深海两极进入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