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繁衍 >> 流体画是什么上海社区里藏着微型美术馆
“大家知道这幅画里画的是什么吗?”提问者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王珂。“星空。”“水母。”答案五花八门。“其实这是我们平时刷锅的丝瓜瓤,放大以后的内部结构。”“哦……”居民们恍然大悟。
这是一个开在小区居委会活动室里的微型“美术馆”,作品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学生。10月30日一早,由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联合举办的“美育进社区”系列活动在杨浦区同济绿园小区开展。
“城规学院的学生和传统美术专业学生不同,他们的作品更多与空间、建筑和生活器物相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党委副书记方勤告诉记者,在进入城规学院后,学生们首先要先经过一年的美术通识课程,而这些作品就来自于课程的创作。
美术展分成两部分,在“模拟实际物体”板块,学生通过在放大镜下观察,从人们从未见过的视角来描绘生活中的常见之物。海星、贝壳、丝瓜瓤……贴近生活的作品让居民感受到美术创作离自己如此相近。而在“包豪斯设计百年”板块,学生们致敬包豪斯设计、在传统空间装饰中融入学院派理解的作品,又让居民开阔了眼界。
“解读作品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和老师带着作品来和居民交流,可以让师生们更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更了解社区;而另一方面,让居民参与创作,也培养了社区居民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社区的感情。”方勤说。
“美术馆”内,一个流体画创作课堂正在进行,小朋友和城规学院景观学系的学生们一起埋头在斑斓的色彩中。流体画,是用一种互不相融的颜料,混合后倒在油画板上,即兴碰撞出色彩和图案,作品具有独特的偶然性。
“颜料在画布上流动就能画画,真是太神奇了!”6岁的小安从没有接受过绘画训练,在同济老师的指导下,她现场创作出一幅具有草间弥生风格的流体画。未来两周,她和其他孩子的作品将一同展示在“美术馆”内。
将“美术馆”搬进居委会,是同济城规学院在杨浦的首次尝试。四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杜娟说:“未来这样的美术展还会延伸到四平的其他空间”。
作为年上海城市空艺术季节的主要展场之一,四平路街道因地制宜地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呈现出将“生活+艺术”融入社区空间更新的创意。“美育进社区”系列活动是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建的又一次尝试,不仅搭建了在“双减”政策下青少年参与社区实践活动的平台,更培育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推动了15分钟生活圈的共建与共享。
栏目主编:周楠
本文作者:黄尖尖
文字编辑:黄尖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