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

三亚蜈支洲岛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显著,珊瑚礁覆盖率持续上升

守护斑斓海底“森林”让海洋焕发出更大活力

近日,演员李现(左1)在三亚蜈支洲岛以海底直播形式,带领千万网友实时在线“一起种珊瑚”。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供图

蜈支洲岛海底美丽的珊瑚礁在水底摇曳生姿。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供图

在清澈碧海中,蓝的、紫的软体珊瑚摇曳生姿,海星、海胆、海葵、小丑鱼等各种海底生物环绕在身旁……3月20日,PADI全球青年海洋大使、演员李现在三亚蜈支洲岛以海底直播形式,带领千万网友实时在线“一起种珊瑚”,呼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通过李现的镜头,众多网友也被这美丽的“水下王国”所惊艳。

然而,网友不曾了解到的是,这幅美景的来之不易。在十多年前,随着台风破坏、人类活动干扰、珊瑚敌害等因素的影响,蜈支洲岛的珊瑚礁出现了退化,珊瑚覆盖率下降。

珊瑚礁,也被称作“海底热带雨林”。珊瑚礁与海洋生物共生共存,构成了一个生物多样性极高的生物群落和生物链,一旦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便意味着海洋生物失去了“家”。

改变,源自一系列保护修复海洋生态工程。年5月,蜈支洲岛正式启动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联动省市海洋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团队,共同开启保护、修复“水下王国”的行动。各式人工鱼礁易吸引多样的海底生物附着,海底新家园打造迈出了第一步。

年起,海南蜈支洲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在蜈支洲岛北侧的夏季潜水观光区内开展珊瑚修复,实施多次造礁石珊瑚移植和培育苗圃修建工作。

“经过比对水下胶固定和移植钉固定两种方法的效果,最后确定了利用在珊瑚礁底质上固定珊瑚移植钉,再将珊瑚捆绑固定在移植钉上的方法作为主要修复手段。”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介绍,该方法效率高、成本低、珊瑚稳固率与存活率好、恢复与生长较快,同时便于在退化的珊瑚礁底质上进行操作。

5年多来,研究团队在修复区移植珊瑚11种共3万多株,存活率超过65%,且经受了敌害生物——核果螺暴发的考验。目前移植3年以上的珊瑚个体最大直径超过50厘米,平均超过23厘米。同年相比,该区域珊瑚覆盖率增长超过一倍,达到37%。

数年苦功,珊瑚礁生态得到逐步修复并繁荣生长。如今,到风光秀美的蜈支洲岛潜水看珊瑚,已然成为这座知名旅游城市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又一“金字招牌”。

“珊瑚保护仅依靠科学家和企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民行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冯超介绍,为了呼吁更多人参与保护珊瑚礁,近年来蜈支洲岛是“挖空”心思,以点带面,发动更多民间力量参与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据悉,除了邀请多位公众人物深度参与海洋公益行动外,此前蜈支洲岛旅游区也与快手达成“海底花园计划”战略合作,依托快手平台庞大的用户规模,以“线上号召”用户到“线下种植珊瑚”的同步模式,以用户之名参与到珊瑚保护之中,在提高民众保护海洋环境意识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珊瑚在蜈支洲岛的覆盖率。

从单纯“海洋开发者”到综合性“海洋建设者”的身份转变,是蜈支洲岛旅游区与时俱进“深耕蓝色国土”的意识升级,也是三亚多年来始终“严守生态红线,谱写绿色新篇”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年三亚市湾长制工作要点》已经市级总湾长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是工作要点的内容之一。除了珊瑚礁生态修复,三亚还将配合开展海湾自然资产价值评价,配合编制完成海南省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此外,3月15日三亚召开的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培优提升和民生建设提升“三大工程”动员部署会也对加快推进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建设进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为三亚旅游经济的发展增添蓝色底蕴,让海洋焕发出更大活力。

(记者李少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