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繁衍 >> 奋斗者正青春走,去祖国的边疆
交汇点讯奋斗是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江苏高校毕业生奔赴祖国边疆,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光彩。让我们走近来自江苏海洋大学的三名学子。
从“输血”到“造血”建设藏区新发展
披上戎装,他是保家卫国好儿郎;离开部队,他是藏区百姓贴心人。两次进藏,王海洋甘洒满腔热血,把赤诚刻在军功章上;他不忘富民初心,为脱贫攻坚贡献青春力量。5月10日,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20名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先进事迹,这其中,便有王海洋的事迹。
13年前,在进入大学后仅三个月时,王海洋携笔从戎,参军报国。两年义务兵后,王海洋返回学校继续完成大专学业。按照国家大学生入伍有关政策和本人意愿,升入江苏海洋大学继续深造。年初夏,即将毕业的王海洋听说江苏高校正在开展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后,便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再次踏上西藏的土地。
拉萨市尼木县吞巴镇是王海洋进藏后的工作地点,走在镇上,贫困、破旧的景象不断冲击王海洋的内心。“要说心里没有落差那是骗人的,只有守得住初心,才能担得起责任。”在四年多的扶贫工作中,王海洋说到做到,他学习藏语、学习藏族文化、学习扶贫知识,很快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成了群众口中熟悉的“海洋”。
作为乡镇扶贫专干,王海洋承担并高效完成大量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施策、脱贫、巩固等任务,每天的工作时间常常都在16个小时以上。曾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拉萨所有的农贸市场,让当地土特产走进了药王山、东嘎菜市场,带动贫困户实现致富增收。近六年来,王海洋走遍了吞巴镇所有村组,入户余次,整理出2万多页的建档立卡户档案资料,起草完善余份20多万字文字材料。
如今,王海洋已经和西藏“融为一体”。在深入调研吞巴藏香产业后,王海洋动员远在家乡连云港的女友魏娜来到西藏自主创业,经营起一家藏香药材店。他将自己的建档立卡结对户达珍吸纳到该店铺实现了转移就业,每年为其增收2万余元。两个年轻人还在江苏援藏指挥部的帮助支持下,组织了电商培训,通过帮带培养更多的本地电商从业人员,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王海洋说:“从一名大学生士兵到退役复学大学生再到基层公务员,不管身份发生怎样的变化,我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组织的地方就是家。我深知只有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去,才能不负韶华、不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在祖国的边境线上为百姓插上致富翅膀
“巍巍天山舒长卷,万里昆仑写春秋。”乌恰县吉根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西端,是我国送走“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哈拉铁列克村是这里的一个临近祖国边境线的村庄,居住着多户柯尔克孜族百姓。这里的村支书名叫陈建发,个子不高,瘦而精干,一听口音就是“南方人”。
年8月,江苏常州人陈建发本科毕业后放弃了原本已定好的在苏州的工作,奔赴新疆。“在这里,每天都充满着力量。对于我而言,来新疆是机遇,是对青春最好的实践。”陈建发说。
年4月起,陈建发来到哈拉铁列克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传统的柯尔克孜族百姓以游牧为主,住的是羊毛毡土坯房,在江苏省常州市的对口援助下,牧民们住上了相对集中的砖瓦房。村里临街的一排平房是商铺。于是,陈建发引进政策扶持资金,鼓励老乡租铺面开店,这里先后开起了“老家百货商店”“满口甜饭店”“村电子商务中心”,年三家商铺给村集体经济带来2.1万元的收入。
为探索产业发展新思路,开拓出农牧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陈建发与县派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一起,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一村一品”。去年经过反复考察,他们争取到元企业赞助,在村里建成圈舍,养了多只鹧鸪鸡。目前第一批已经销售了一半,不仅收回了元成本,还有几千元的利润。“我们准备将剩下的一半留作种鸡,扩大养殖规模,下一步再申报县里的‘一村一品’特色养殖产业项目”,陈建发说,“先干给老百姓看,等有了稳定的收益,再带着老百姓干。”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有幸见证‘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虽然只是大时代里的小人物,但我也一定要用青春作笔,在祖国的边陲画出一道艳丽的彩虹。”陈建发道出了心声,“如今,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在祖国的南大门“乘风破浪”追逐青春梦想
到三沙旅游,在祖国的南大门升一面国旗,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对于李晗来说,三沙是实现青春梦想的起锚地,是扎根海岛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年,李晗顺利通过海南省公务员招录考试,前往三沙市永乐群岛管理委员会,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三沙市永乐群岛管理委员会是三沙设市后成立的第一个基层政权组织,下辖晋卿岛、鸭公岛、银屿等20多个岛屿。管委会驻地所在的晋卿岛,是一个步行一圈只有1.6公里的小岛,这里也成了李晗的第二个家。
晋卿岛远离大陆,交通不便,补给船就成了这里的“生命之舟”,岛上所有物资都需要补给船从海南岛运送过来。由于晋卿岛周边滩浅礁多,补给船不能靠岸,人员和物资需要在海上平台中转,通过小船利用唯一一条狭窄的航道摆渡上岛。因此,带小船到中转平台搬运物资是李晗的日常工作之一。从水果蔬菜到米面粮油,从桶装饮用水到空调冰箱,李晗和同事们从早忙到晚,“深度体验一次撸铁的感觉”,海岛的阳光把这个年轻人的脸庞晒得黝黑,浓眉大眼,上扬的嘴角,雪白的牙齿却始终是他最具辨识度的“招牌”。
李晗向记者介绍,永乐群岛的渔民靠传统捕捞作业维系生活,受经济条件限制,收入不高,有时还面临着被有毒生物刺伤、被珊瑚礁割伤和潜水过深后带来的高压病等一系列风险。
为了让渔民过上更加平安富裕的好日子,李晗和永乐工委、管委会的同事们帮助渔民开办“渔家乐”,提供公益岗位,推荐参加长棘海星捕捞工作,大力推动开放旅游资源的岛上渔民转产转业,提高收入的同时保障渔民健康。渔民可以不用辛苦下海作业就能赚到更多的钱,每家每户都能经营个渔家乐供上岛游客消费,年均收入达到6万~7万元。
“三沙这个地方,值得我付出!”面对记者,李晗的目光透着坚毅。“这里是中国的南海,我们在这里工作,深深感受到被党需要,被人民需要,被祖国需要,这就是青春的价值。”李晗渐渐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叶真
通讯员陈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