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海星 >> 海星的繁衍 >> 终于少了青岛胶州湾海星数量呈减少趋势,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所属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日对胶州湾海星暴发情况开展实地监测,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胶州湾海星数量呈减少趋势,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已降低至6至8个/平方米。
北海环境监测中心近日组织船舶及潜水员对胶州湾海星暴发区域进行水下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胶州湾暴发的海星种类为多棘海盘车,胶州湾跨海大桥沿线多处监测站点未监测到海星分布。海星主要分布在胶州湾西南部的黄岛附近海域,现场多艘渔船正在进行潜水采捕海星作业。
潜水员水下监测显示,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为6至8个/平方米,个体腕长约8厘米至10厘米,体重克至克。
虽然有市民反映青岛奥帆中心附近海域出现不少海星,但实地监测显示,上述区域只有零星海星,平均密度仅为4至5个/百平方米,个体平均腕长为4.26厘米,平均体重为12.08克。
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专家认为,海星数量减少与地笼网的布放及当地渔民持续潜水采捕有关。
3月中旬以来,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出现大量海星,海星主要分布区域种群平均密度一度达到50个/平方米,造成当地养殖的蛤蜊、牡蛎等贝类大量死亡。海星致灾面积约1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为此,青岛市允许渔民在养殖区内布设地笼网进行诱捕或使用拖网捕捞。
此次海星暴发,专家分析主要是因为三点原因: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海星从深海移动至浅海,致使海星在贝类养殖区迅速蔓延、暴发。二是海星的摄食习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有科研人员在贝类养殖区做过调查,养殖区内的海星往往很多,但养殖区外就特别少。年以及今年青岛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三是天敌生物数量减少。由于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数量锐减,为海星生物量的增长提供了可能。
有网友表示,“能吃的东西敢入侵,我笑了,就怕不够吃。”张先生是红岛渔港的一名养殖户,据介绍,他家每天捕捞上来的海星数量约五千斤,同时,这两天数量有变少的趋势。好在,打捞上来的海星得以出售,“有很多南方或者东北那边的商贩,基本上4块左右一斤。”张先生透露,除去雇船、雇人等成本,捞上来的海星勉强能弥补二十万元左右,但也不能弥补此次养殖水产品的损失。
辽宁海星收购商王先生称,前几天来收购的人不多,海星收购价约为每斤3元,近期海星收购价每斤已超过5元。
虽然海星有多种方法烹饪,包括清蒸海星、海星炒鸡蛋、烤海星等,但专家指出,大家吃的是海星的生殖腺,其有轻微毒性,不宜多吃。
综合新华社、经济网、齐鲁网等
编辑:刘丹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337.html